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战略部署。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经济时报近期对全国产权市场的调研发现,各地在这一改革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多地依托产权交易机构组建综合性要素交易集团,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建立了区域性产权要素共同市场。但地方保护、价格机制不顺、多领域改革协同不足等挑战仍存。面向未来,应以“产权明晰、规则统一、流动自主、配置高效”为主线,加快推进改革。本期报道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进展与挑战,以期为深化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张炜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2025年9月,国务院部署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江苏苏南重点城市、浙江杭甬温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针对当前国内要素市场化配置实践中碰到的难点和堵点,提出一揽子突破性举措。
依然存在一些核心挑战
“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依然存在一些核心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钟辉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性垄断依然存在,导致要素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价格机制仍未完全理顺,关键要素的价格还不能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导致资源错配。要素改革涉及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单一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容易被其他未改革领域所影响。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从要素本身来看,传统要素与新型要素面临的难题呈现分化特征。土地要素受城乡二元结构束缚,流转规则不统一导致存量盘活效率偏低;劳动力要素的户籍壁垒与公共服务衔接不畅,制约了人力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而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的痛点更为突出,数据产权界定模糊、交易规则缺失,技术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产学研用”脱节。
谈到资本要素市场的堵点,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投资学系主任翁辰向中国经济时报表示,一方面,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完善,间接融资仍占据主导地位,直接融资占比偏低。银行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而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得到的金融支持不足。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仍存在隐性门槛,部分领域对外资开放不足,限制了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
重视改革的协调性和系统性
钟辉勇认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核心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确保所有经营主体在要素获取上“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而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改革的协调性和系统性。例如,没有户籍和社保制度改革,劳动力就无法完全自由流动;没有土地制度改革,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就无法消除。“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需要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营商环境改革等协同推进,形成‘组合拳’。”他说。
叶小杰建议,一是推进产权制度创新,针对不同要素特性精准施策。明确数据要素“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的分置规则,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产权登记与流转制度,强化知识产权的全链条保护。二是创新市场化定价机制,逐步打破要素价格“双轨制”,对土地、技术等要素推行“基准定价+市场竞价”模式,让价格真正成为要素配置的核心信号。三是建立要素跨区域流动制度,推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破除地方歧视性政策,探索“一地认证、全国通行”的协同监管模式。四是完善配套制度创新,一方面,优化收益分配机制,让要素所有者能充分分享配置红利,激发要素活力;另一方面,健全社保、医保等公共服务的跨区域衔接机制,降低要素流动的制度成本。五是坚持“顶层设计+地方试点”相结合,鼓励区域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可复制推广的制度成果,形成改革合力。
“更好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构建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的协同格局。”叶小杰说,一是破除市场壁垒,坚决清理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让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能根据市场供求信号自由流向效率更高的领域。二是完善要素市场运行体系,搭建专业化的要素交易平台,培育合规的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交易规则与风险防控机制,让要素交易更加规范、高效、透明。三是强化市场规则的统一性与公平性,保障各类经营主体无论规模大小、所有制类型,都能平等参与要素竞争,消除隐性壁垒。
在翁辰看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应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完善不同板块上市条件,以更好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上市需求。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全国性证券市场间的合作衔接。她还建议,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新业务开展试点时,对内外资金融机构平等对待。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正规股票杠杆平台
鼎合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